雅安:“生态立县” 保护生物多样性--宝兴探索创新寻求生态建设发展新模式

日期:2011-10-14  访问量:6160  文章来源:Admin
雅安是西部生态之都,是国家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示范区。2010年,雅安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早在2006年,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在市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宝兴县立足县情,作出了“生态立县”的重要决策。

  宝藏兴焉

  世界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

  宝兴是“熊猫家园·传奇世界”,地处川西盆地边缘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和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保护区,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的所在地。

  1975年,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国务院批准在宝兴县蜂桶寨建立自然保护区。1979年,省革委会同意省林业局《关于解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问题的报告》,并正式将保护区定名为蜂桶寨自然保护区。1983年,美国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到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考察大熊猫生态环境,对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环境进行评价。1994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0年,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成立。2006年,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0年3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宝兴县“中国绿尾虹雉之乡”的称号。

  作为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宝兴境内99.7%以上为山地,森林覆盖率达70.8%,水和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据调查统计,宝兴县有维管束植物164科,566属,1054种,分别占四川的70%、34%、11%。模式植物28科52种;野生脊椎动物29目,81科,394个种和亚种,分别约占全省种类的69%、59%、29%;5个主要的生态系统,2个植被型,9个群系,42个群落,由9个植被垂直带构成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种植和养殖遗传资源50余种,仅药用植物资源目前已记录的达到607种;景观多样性由温带和亚热带松林、亚热带山地云杉林、冷杉林等22种景观元素(斑块)组成。

  宝兴,以动物活化石大熊猫、植物活化石珙桐、昆虫活化石大卫甲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优势明显。以宝兴为产地命名的生物物种、亚种达50余种,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17种,被誉为“世界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和“动植物王国”,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域”,在国家生态功能区划分中被列入禁止开发区。

  生态立县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宝兴县自2006年做出了“生态立县”的重要决策后,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以修复生态、提高森林覆盖率为主,有针对地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封山造林,尽量保护其栖息地的完整性。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给宝兴县的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全县两大重点工程造林受损严重,其中已经建成的82000亩退耕还林,损坏11000亩;天保工程损失5500亩。森林植被的破坏,毫无疑问给生活在这片乐土上的动物带来了灾难,使其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宝兴县把生态恢复建设作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完成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18000亩,人工造林9017.4亩,封山育林22000亩,种苗基地建设20亩。宝兴县还以大熊猫栖息地修复为主,对保护区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把生物多样性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全方位发展生态的新途径。

  作为宝兴的支柱产业,汉白玉石的开采从过去狂轰滥炸式的野蛮开采,转化为完整剥离植被后的可修复开采,即在开采矿山时,先将植被完整地剥离,待到整块的汉白玉石开采下来,再将被剥离的植被重新“披复”到山体上。如此科学化的开采方式,能够有效防止矿山开采后的泥石流,对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能源替代方面,宝兴县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沼气池2500余口,实现年产沼气87.5万立方米,可分别替代秸秆3700吨、薪柴2740吨(相当于保护5000余亩林木)、煤炭1920吨、液化气364吨。同时,还可生产沼渣10000余吨,沼渣作为生态有机肥使用,每年可节约化肥6000余吨。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和对化学肥料的使用,进而保护生态。

  经过近5年来的不懈努力,宝兴县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林分质量(林业术语)也得到大大提高,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活动范围明显扩大,植被覆盖率超过90%,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时常光临,生态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帮助群众增收。

  生态建设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

  生物多样性关系到地球上人与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3月,在宝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四川省环境保护厅的指导下,宝兴县通过对县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的分析,编制了《宝兴县生物多样性策略与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严格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建立生物多样性综合管理机制,确立优先保护的重点;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宝兴县经济发展的引导,促进区域发展;提高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价值,增加全球效益;开展宣传和教育,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宝兴县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实施和行动计划的开展,一方面,将有效保护和改善县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控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实现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健全保护机制,调动宝兴县乃至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另一方面,将培养广大群众正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伦理与生态道德观念,建立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运行机制和地方法规,加强农、牧草珍贵遗传多样性的抢救性保护力度,提高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水平,提高生态系统与物种的就地保护效果,促进生物多样性管理和利用的协调及信息共享,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宝兴县生物多样性策略与行动计划》,宝兴县将针对以大熊猫为主的关键物种,进一步对保护区现状进行调查,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的需求和价值,把生态建设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实现生态基因保护,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宝兴县还将通过实施天保工程二期,努力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稳定的森林生态屏障,实现森林资源从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向质量提高转变,预计到2020年全县森林面积增加41.5万亩,森林蓄积净增2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5%,达到生态县的标准,生态状况从逐步好转进一步向明显改善转变,生物多样性稳步增加。 

  青山绿水间的护林“使者”

  行走在蚂蝗沟工程区新寨子管护区茂密的丛林间,42岁的护林人员李永英面带微笑地说:“看着以前光秃秃的山头如今变得郁郁葱葱,每年春天还有漫山的野花,鸟儿也在林中自由快乐地歌唱,我们的工作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李永英,宝兴县夹金山林业局蚂蝗沟工程区新寨子管护站工作的一名普通护林人员。今年,已是她从事护林工作的第18个年头。除了大雨、大雪天气外,每天早上7点半李永英就会按时起床,简单吃过早饭后,就开始一天的巡山护林工作。而午饭通常就是在巡山过程中,就近找一个可以坐下来休息的地方,吃一点自己准备的干粮。

  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一路向上,李永英时而驻足观察高大树木是否有病虫害现象,时而又俯下身子检查低矮树苗的生长情况。一路走走停停,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地方。“现在我们的工作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不管是从巡山装备,日常生活必需品,还是收入待遇,都比以前好很多。”李永英说,刚开始做护林工作的时候,管护站的住宿条件很艰苦,住的是十分简陋的木板房,每晚还有很多老鼠“光顾”她们的房间。加之管护站都位于海拔较高的地区,吃的是夹生的米饭。由于缺乏专业的野外巡视装备,巡山时难免会受伤。最让李永英觉得辛苦的是,为了做好护林工作,自己不得不忍受与孩子分离的痛苦,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在她看来,她不是一名合格的母亲,因为她陪伴孩子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说到这里,李永英的眼眶里泛出了点点泪花,声音也有些哽咽。

  即便如此,18年来,李永英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每天常规巡山一次,防火期间(每年10月1日到次年5月31日,冬季积雪天除外)至少巡山两次。“如果管护的区域是位于公路的两旁,那么每天巡视的次数就会更多。”李永英还说,以前植被不好的时候,每到防汛期间,心就提到嗓子眼了,就怕出现险情。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山上的森林覆盖率有了明显提高,植被变好了,险情也不会轻易发生,心自然就没那么紧张了。

  工作生活在绿油油的大山间,呼吸着充满活力的清新空气,不仅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嘈杂,偶尔还会与可爱的野生动物上演一段美丽的“邂逅”。2007年8月的一天,一只可爱的国宝大熊猫就下山来到了李永英工作所住的管护站。戴着那副黑黑的“墨镜”,它东瞅瞅、西看看,丝毫没有被管护站的工作人员惊扰。也许是因为害羞,看着工作人员都盯着它看,它转身喝过水后悠闲地离开管护站,向大山深处的家走去。

  “在管护站工作的这18年,虽说很辛苦,但每次与动物朋友的相遇都能让我们忘了工作的艰辛。”李永英笑着说,在巡山时,经常会看到动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排出的大便,每每此刻,她和同伴们还要猜测一下究竟是什么动物留下的,期待下次巡山时能够与之见上一面。

  随着天保工程一期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山上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每年都会有大量游客上山游玩。因此,李永英和她的同伴们又多了一项任务——向进山游玩的游客宣传护林防火知识,必要时,还需陪护游客上山游览,以防发生安全事故。

  山里条件有限,下班后的娱乐活动远不及城里那么丰富。下午6点左右,吃过晚饭的李永英终于可以闲下心来,一边绣着十字绣,一边和同伴交流,谈谈巡山时遇到的趣事,闲话家常……天渐渐暗了,李永英和同伴们经过一天的操劳,也该休息了。

  伴着鸟儿的歌唱,李永英和同伴们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来了新一天的工作生活,在大山深处留下他们的串串脚印……

  野生动物的“守护神”

  “我从1994年开始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以下简称野保工作),那时候到野外巡护,没有帐篷,没有睡袋,晚上只能用野草垫底,用彩条油布‘铺床’,顺便还能遮一下风、挡一下雨。直到2000年后,野外巡护装备才开始有所改善。”说这话的是四川省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保科的工作人员李贵仁,今年38岁。

  野保工作除了要巡山护林外,还要进行生态监测。相较于生态监测,野外巡山没有特别固定的地点,通常是在野生动物经常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区域以及曾经有过偷猎现象的地方巡视。每次野外巡山的工作时间都是不定的,一般都是“日出而行,日落而停”,甚至有时候还会因为没有到达可以安全露宿的地点,要连夜赶路。

  李贵仁回忆道:“大约是1995年,在一次执行野外巡山任务时,我们四个人只带了一个小铁锅,每次做饭都要挖一个土坑,里面铺好树叶,煮好饭后就倒进土坑先放着,再接着做菜,每次吃饭都很麻烦。”

  在巡山过程中,行走在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时常会与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动物“亲密接触”。曾经在一次巡山时,远远地就看见高高的树枝上团着一团白乎乎的东西。为了一探究竟,李贵仁和同事向那棵树走去。大概在离树50米左右时,发现树下有一只成年的大熊猫。见有人靠近,大熊猫便准备离开。可是没走多远,它就停了下来,转身望着树上那团白乎乎的东西。这时,李贵仁才反应过来,原来树上那团白乎乎的东西就是她的“小宝宝”。李贵仁说:“每次巡山,时间短则7天左右,长的可达20多天。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们能够看见别人看不到的独特风景,能够与国宝大熊猫和它的朋友们亲密接触,看着它们悠然自得地生活在我们守护的山里,辛苦与艰辛转瞬间便消失了。”

  大约在10年前,李贵仁和同事一起进山,在邓池沟进行常规野外巡山。那一次,他们与4个偷猎者进行了面对面的较量。“我们刚到进山的路口,就有村民向我们反映有人悄悄溜进保护区了。”得知这一情况,一路上李贵仁和同事们都提高警戒,留心周围的情况。下午5点左右,李贵仁一行在保护区核心区的露宿点扎好帐篷,并且在帐篷四周插上密密麻麻的树枝,把帐篷隐蔽起来。“果不其然,下午6点左右,两个偷猎者在帐篷外被发现。”经过盘问和检查,在他们两人的随行物品的夹层里发现了猎套,上面还有扭角羚毛。最后,谎称“挖天麻”的两人只好老实交代,他们一行共4人,因为没有粮食,下山寻粮才被发现。录完口供后,李贵仁一行便决定放两人回家,同时派人暗中监视,以防万一。

  “果然,他们走到半路就另辟小道,折回向山上走去,想去给另外两人通风报信。出于‘放长线,钓大鱼’的想法,我们没有打草惊蛇,一直悄悄跟着他们。”但是,随着天色越来越晚,李贵仁一行怕这样跟踪出现意外,于是决定放弃跟踪,再一次将那两个人抓回了露营点。第二天天一亮,李贵仁他们便兵分两路,一组上山搜寻其余两名偷猎者,一组将先前拦截的两名偷猎者带下山,交给当时的森林警察大队,紧接着准备好充足的粮食再次上山与第一组汇合。几经周折,终于将其余二人“拿获”,并且在他们最先驻扎的崖边发现了4条猎狗和2条猎枪。最终,这四名偷猎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现在,大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比以前强,这样的偷猎行为几乎没有了。不过,我们还是要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野外巡山、监测。”

  在李贵仁从事野保工作的这17年里,他的脚印遍布保护区的山林。如今,李贵仁虽然不再是一名基层的野保人员,但作为野保科工作人员的他,还是经常和基层野保人员一起到野外巡山。李贵仁和他的同事用他们的辛勤与汗水守护着野生动物。

  转变观念 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

  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双重压力,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仅中国目前约有15%~20%的物种处于严重受威胁状态、40%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遗传多样性大量丧失、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评价以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态系统构架的核心,它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地球演化的产物,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具有巨大的服务功能和公益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成为维系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综合生态管理,加强区域自然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获得国内和全球环境效益,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宏观战略。

  据相关资料显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地区,多为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而在这些地区,当地群众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缺乏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他们对树木的依赖仅限于将树木用作柴火等不利于生态保护的用途。

  因此,要在这些地区开创生态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局面,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就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通过严格管理和科学治理,积极引导民生环保工程,促进民生发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替代种植(以高价值经济作物替代低产农作物)、能源替代(以沼气、水电替代薪柴)和经营替代(发展农家乐替代变卖木材),让群众对森林的破坏性依赖转变为保护性依赖。通过一系列替代发展的措施,将扶贫开发、改善民生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相结合,探索出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