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如何消除火患

日期:2016-08-22  访问量:6041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

    中国西南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留存有大量不同民族和族群世代生息的传统村落,它们是这些民族或族群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聚集地,保留着这些民族或族群的历史记忆、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这些不同文化层面的要素对于认识中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结构,提高乡土意识和民族自信,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文化艺术都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西南地区这些传统村落与我国其他地区一样,也面临着社区衰落、资源流失、风貌雷同、传统中断等问题,特别是不断发生的火灾,一直威胁着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西南传统村落。近年有多座被列为传统村落代表的具有世界遗产潜质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就因为失火而遭受严重损失。关注中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防火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西南地区山多林密,木材容易获取,这里的传统民居多使用木材,甚至墙壁也用竹、木围护,屋顶用树皮或茅草覆盖。中国具有世界遗产价值或潜质的古村落,诸如皖南徽派村落、闽赣客家村落、元阳哈尼村落、普洱景迈山茶林村落、贵州苗族村落、南侗侗族村落、川西藏羌碉寨等,大多使用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建筑材料。

    元阳哈尼村寨,2011 年以“元阳梯田”的名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哈尼族村落主要由一幢幢“蘑菇房”组成,这些房屋的特色是土基墙、竹木架、稻草顶。除了墙体是不容易着火的泥土外,其房屋构架和屋面覆盖的材料都很容易着火。草屋顶着火后很难扑救且容易蔓延。近年虽未有哈尼村寨失火的报道,但上世纪80 年代,当地政府推行“铲茅工程”,已将哈尼族村寨的茅草顶更换为不易燃的石棉瓦屋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火灾对这类草木房屋的威胁。

    苗族村寨分布很广,2006 年和2012 年连续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苗族村寨,大多集中在贵州黔东南的雷公山区和月亮山区。当地流传“汉族住坝头,侗族住水头,苗族住山头”的民谣,形象地反映了苗族村寨的自然环境和选址特征。苗寨一般兴建在地势陡险的斜坡上,通常除了木质的寨门外,少见其他公共建筑。各家的住宅大多建在斜坡上,依山就势,紧密排列,鳞次栉比。房屋均以木柱枋为架,木板为墙,树皮为瓦。这些全木结构的传统建筑,非常容易失火。苗族村寨的木构谷仓多集中修建在村寨旁边,就是为了防止村寨失火烧毁后,尽量保留赖以生存的粮食和进行再生产的谷种。

    南侗侗族村寨,2006 年和2012 年,先后以“六洞九洞侗寨”和“侗族村寨”的名义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侗族村寨一般都依山临水,村民的住宅沿河顺坡分布,河流上多架设有木架瓦顶的风雨桥。村寨之中最显著的公共建筑是高耸的木构瓦顶的多檐鼓楼,它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民居一般廊檐相接,鳞次栉比,多为杉木建造的二至四层的吊脚木楼。这些木构房屋连同木构的鼓楼、风雨桥、粮仓等,使得侗族村寨的防火问题也很棘手。

    分布在四川阿坝和甘孜二州的藏羌碉寨,2006 年、2012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这些村寨有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类,后者的居民住房多为一家或几家,周围是他们的农田,房屋为石块垒墙,木材搭梁,屋顶上往往铺盖有厚厚的草泥,比较起上述几类传统村落,本身就不易起火,起火后不易蔓延。它们是西南传统村落中火灾隐患相对较小的一类。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构架式建筑最具特色,木构房屋容易失火,历史上许多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就是因为火的原因被付之一炬。西南地区许多很有特色的传统村落,甚至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村落,都曾因为失火而遭受重大损失。

    苗族村寨多位于山腰和山顶,为了不占用宝贵的平地,村寨的居住区域多是不宜垦田的陡坡,地势本来就狭窄,木质结构的民居相当密集。随着农村人口增长,土地资源固化,新建房屋只能见缝插针,民居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苗族村寨村民习惯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少居民还在使用火塘等传统灶具,这在山上溪河及水塘普遍缺乏的情况下,更加重了火灾隐患。2014 年12 月12 日,被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贵州剑河县久吉苗寨失火,火势迅速蔓延,村民自发灭火无效,村寨很快被大火吞没,这座承载数百年历史,拥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寨,四分之一的民居被烧毁。

    侗寨村落同样面临着人口增长,房屋密度增大的火灾隐患。尽管侗寨多位于河流旁边,村寨内大多有大大小小的水塘,但由于大多数侗族缺乏消防措施及消防设备,难以有效利用这些水源扑灭火源,许多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侗族村寨,历史上多发生过火灾。如从江县占里侗寨1954 年发生火灾,从江县银潭侗寨1959 年发生火灾,黎平县的黄岗侗寨1962 年发生火灾,从江县高阡村1967 年发生火灾,黎平县夏格侗寨1971 年发生火灾等。黎平县的堂安侗寨也曾在2007 年发生火灾,烧毁了50 多户。当时,如果不是有县领导干部指挥组织灭火,抢拆出一条防火隔离带,整个村寨都可能不保。

    在侗族的传统村落中,贵州镇远县报京侗寨和湖南通道县新丰/骆团侗寨前不久发生的火灾最具典型性。火情发生时,消防泵不能顺利发动,好不容易发动起来却抽不上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两个大型侗寨被烧毁。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火灾多发,究其原因,主要是村落建筑大量使用木材,村寨内部可能引发失火的火源增多,村寨房屋组团和密度不断加大,乡村基层社会组织涣散,消防资源和设施缺乏等。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是现阶段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内容。

    木材是西南许多地区乡村民居和公共建筑的传统建筑材料。自家山林中的木材比从外地购买的砖和水泥便宜,且民族和地域文化传统本来也偏好用木材建房。从保护村落传统风貌,尊重村民选择的角度出发,不宜用砖头、水泥或其他价格可能高于本地木材的新建筑材料,来建造仿木结构的貌似传统的民居建筑。在延续传统的前提下,筛选一些有防火功能,价格低廉的表面涂料或板材,用于传统村落的住房建设中,是今后传统村落防火应该考虑的问题。

    西南山区的传统村落,过去用于做饭和取暖的火塘、灶台、火盆还一直在使用,作为燃料的木柴和木炭堆积周围,本来就容易失火。随着村村都用上了电,不少家庭还购置了电饭锅、电烤炉等大功率电气设备,但不少村落的电路负荷不够,电线陈旧老化,有些电线还直接钉挂在木质墙壁上,如果发生短路或漏电,就可能引发火灾。改造传统村落的用电网络,经常检查和更换老化受损的设备,引导村民平时用电炊具和电取暖用具,节庆时再使用传统的火塘等灶具,是今后西南传统村落防火的一种办法。

    西南山区的传统村落,村民多聚族组团而居,缺乏防火隔离带。一旦某家某户失火,火势容易随着山坡向上的气流,迅速波及位于坡上方的房屋,造成难以扑救的火灾。因此,通过宣传和细致的工作,引导村民新建住房和改造住房时,要讲求舒适实用,不要过度追求房屋的高大。在保持传统村落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将建立防火隔离带与环境景观治理结合起来,疏解村落房屋的密度,在控制村落火灾范围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西南有些族群历史上自组织能力就较强,如侗族的连款组织,他们通过全寨村民或多寨村民共同制定“款约”一类习惯法,约束参加订约的各家各户加强小孩防火安全教育,安排专门的义务消防员巡查“喊寨”,哪家若是失了火就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社区自发的防火传统,应该发扬光大。除了消防应作为“村两委”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并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外,还要调动村老年协会、村妇女协会、乡村学校以及村中长老等组织和人物的积极性,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让他们在防火宣教、组织预防、组织扑救方面发挥作用。

    在西南地区,不少村寨早就意识到防火设施的重要作用,他们在流经村寨的溪流上修筑水坝形成水池,在村落内根据民居组团引泉挖井,将村落内部和周边的部分水田改为水塘和水池,在保障生活用水和养殖用水的同时,兼顾消防用水。这种好的传统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当前,应尽快完善传统村落的消防设施,配备消防水池、消防管道、消防拴头,制定相关制度,设施有专人保护、保管和检查,并定期举行消防演练,杜绝火灾发生时消防设施无效和村民不会使用的现象。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