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古民居群的保护

日期:2015-06-03  访问量:9957  文章来源:Admin
湖南省常德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古民居建筑可以上溯到宋。自那时至清末八百余年间,以常德老城为中心,形成了以各区县市为重点的气势恢宏、雕龙画凤的古民居建筑群。这些古民居建筑用料讲究,工艺精美,构思巧妙,蕴藉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四水归堂”和敞口堂屋“开门迎客”的建筑之美。目前,常德境内古民居已为数不多,据笔者调查,桃源、津市、澧县、石门等县市只残存20多栋,而汉寿县丰家铺乡的敞口堂屋零散分布达400多栋,汉寿县城内3栋四合院仍保存完好,但都面临着被损毁的危险。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保护古民居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城镇化建设加快,古民居破坏严重。近些年,常德市各级政府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引进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收入逐年提升,于是出现了拆毁旧房建楼房,破坏了古民居群的协调,人为造成许多不可估量的损失,令人痛心疾首。如汉寿县城过去的旧城改造就造成大量古民居人为破坏,该县丰家铺乡的敞口堂屋也因种种原因使古民居的保护工作日趋艰难,每年都有几栋民居被拆,其他区县市也不例外。
  维修经费短缺,古民居损毁严重。笔者实地考察发现,现存古民居90%以上存在严重安全隐患,50%以上属于危房。因未能及时修缮,荒废倒塌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常德市已有10多间古民居永久性地消失。以汉寿县古民居群为例,丰家铺乡敞口堂屋群因保护经费得不到保障,文物部门每年找政府申请,由于得不到及时解决而使维修不能正常进行,而该县城的古民居也从没维修过。
  居民消防意识差,火灾时有发生。汉寿县城古民居火灾隐患较多,过往火灾也很频繁。2013年汉寿县城火药巷一栋四合院民居因火灾烧毁,整栋房屋化为灰烬,损失惨重。连隔壁一栋民居也受到影响,收藏的几百件文革时期的书刊文物也被烧毁。
  居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文物损毁、被盗及非法买卖现象严重。古民居内的生产生活用品随处可见,门窗房屋构件也十分珍贵。遗憾的是,由于居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古民居里的文物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如汉寿县城有一家文物商店就摆放着很多古民居构件。可以预见,如再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要不了几年,古民居里那些可取动、搬动、撬动的文物,势必流失殆尽。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各地出现了旧城改造热潮,一大批古民居被拆毁,地上文物又遭到了“文革”后的第二次破坏。各地的城镇建设没有规划,拆一处建一处,哪里方便哪里建,根本不管文物重不重要,也没有把文物管理部门放在心上,无视文物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领导一般来说都是把城镇建设作为首要的政绩工程来抓,把修街道、修道路作为重点项目,在工程建设中往往忽视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以致牺牲文物为代价换取政绩。有些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差,怕得罪领导,不敢顶真,在文物面临损毁时也只好听之任之。
  解决的办法
  常德市古民居的数量已为数不多了,古民居的保护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际,也是各级文物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古民居,提出几点建议。开展调查,制定保护措施。首先要摸清家底,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门队伍对现存的古民居及其文物开展一次全面细致的综合性调查,把清查的结果登记造册,并在原有保护范围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保护对象。其次,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民居,有关部门应该通力协作,加以保护。政府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规章或条例,将古民居纳入法律法规保护的范畴,严惩人为破坏行为。
  成立机构,建立保护基金。以往许多保护行动都是临时性行为,工作成效不大。如果成立一个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必将有利于明确各项保护责任和政策法规的落实。如由这个机构定期对古民居进行普查,收集散存于民间的文化实体物件,并做好登记、上报工作;宣传有关古民居保护的政策法规,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组织民间力量实施保护等。古民居的修缮需要大量资金,建立古民居保护基金非常必要。基金来源建议由政府、业主、社会力量(企业赞助或募捐)三方共筹,先以政府为主,以后逐渐过渡到依靠社会力量来完成古民居的保护、整治、改造。规范行为,营造生态环境。衡量城市现代化建设成功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现代新建筑建设比例,二是对文化遗产、古建筑、古民居保护的水平如何。这两个水平高才是城市成功的现代化标准。所以,常德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古民居的规划整治进行保护建设,既要保护古民居风貌,又要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例如:对古民居保护地段及周围建筑物体量、造型、色彩进行全面控制,使古民居风貌不受破坏;让有污染的工业远离古民居区域,做好群众生活废水、废物排放工作;规划“开辟新小区、保留古民居”,从根本上解决古民居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的矛盾等。
  整合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常德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如果整合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必能充分发掘古民居文化价值,同时也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及深远的社会影响。具体可从如下二方面探索。尝试创建“民俗文化展示馆”。厅内设系列展示厅,如土特产制作出售展示厅、地方图文资料及名人名流情况展示厅等,其中古民居文化展示厅着重介绍宝盖古民居建筑的历史沿革、艺术风格,并集中展示收藏来的散存于民间的文化实体物件。在不对古民居造成损坏的前提下,鼓励主人将古民居设置成有地方风情特色的旅馆,农家饭馆,土特产品店、文化产品店之类。这样,既保护了古民居,又充分发掘其文化价值,还可创造经济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强化宣传,提高保护意识。群众古民居文化保护意识不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宣传和管理还不到位。要想让古民居文化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就必须加大宣传管理力度,构筑立体的宣传管理体系。一是工商、公安、城建、文物等部门严格执法,规范乱搭乱摆乱停乱放行为,组建一支保护古民居的义务宣传队,印发宣传资料,编辑宣传节目,下乡逐村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保护古民居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古民居文化保护意识。对街道门面实行“三包”,营造“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良好整治氛围。二是要将保护古民居与传承文化相结合。如尝试开发“古民居历史文化常识”等乡土教材,编入古民居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保护常识等内容,并把它传送给学校和机关部门,在传承文化中保护古民居。三是根据古民居群的特点,应有永久性的介绍词,古民居旁边,也应有与环境协调的永久性的宣传牌、宣传橱窗等。四是做好古民居文化氛围营造、地方宣传等一系列工作后,扩大知名度,寻求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保护。如拍摄电视专题片、承办市县一些中小型的文化文艺活动等。
  举办艺术节,弘扬民族文化。常德为“鱼米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间至今逢年过节还有舞龙灯、耍狮子、打渔鼓、三棒鼓、唱皮影戏之类的习俗,唢呐迎亲、钟鼓庆春、鼓乐祝寿仍时常可见。如能把这些文化资源集中起来,再综合古民居文化,以“文化艺术节“的形式全方位展示,对保护古民居、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建设及创建旅游品牌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举办文化艺术节需要大型广场,笔者建议,当地政府在规化城镇化建设中应考虑辟出一块古民居文化艺术广场,如:汉寿县丰家铺乡鹿溪古民居群内就可以以这种形式进行尝试。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