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云冈石窟顶发现北魏时期塔院式寺庙建筑遗址
日期:2011-03-02 访问量:5775 文章来源:Admin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内重大成果:石窟窟顶发现北魏时期塔院式寺庙建筑遗址!省考古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将这一考古成果连同在吉县、翼城县内的其他两项重要考古发现,共同作为2010年山西重要考古发现向外界发布,引起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
“云冈山上山下都是宝!”近日,记者前往云冈石窟探访时,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庆捷感叹连连。2008年开始,由省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云冈石窟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云冈石窟窟顶防渗水工程区域进行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当年就发掘出东周时代的历史遗迹。2010年,考古队开始在防渗水工程一区进行考古挖掘,挖掘面积达3600平方米,发掘范围内,共发现现代层、明清层、辽金层和北魏文化层四个文化层,北魏层发现的就是这组较完整的寺庙遗迹。
“的确是重大收获,但绝非意外。”参与见证这一过程的张庆捷说,这一考古发现证实,云冈不仅仅下面有石窟和寺庙,窟顶也曾有寺庙,是北魏时期云冈寺庙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对云冈石窟窟顶考古工作其实已持续了几十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等人在窟顶进行探沟考察后,就推断石窟窟顶东部、西部均有北魏寺庙遗址。目前,随着防渗水工程进行,考古工程也在逐步推进,“将来对窟顶东部进行挖掘时,也许还会有重大收获。”记者采访时,站在云冈石窟西部36窟至40窟窟顶,北风掠过,荒草萋萋,眼前是一片莽莽苍苍的景象,脚下是壮美的云冈石窟,很难想象就在这里曾有一个北魏时期的寺庙遗址。
通过一张从高空俯瞰拍摄的照片,张庆捷详细介绍了这个沉睡千年的北魏寺庙遗址真容。这是一组较完整的以塔为中心的塔院式寺庙建筑遗迹,包括北廊房、东廊房、西廊房、南廊房,塔基和砖瓦窑遗迹,根据形制推断,很可能是云冈译经场所或高级僧侣生活区。“建筑均为前廊后室,且有柱础,这种建筑模式在当时是相当考究的,普通的僧侣不可能住在这样的房间。”张庆捷说。
此次考古的出土遗物,主要是北魏建筑材料,残瓦最多,其中板瓦约18万块,筒瓦约3万块,还有“传祚无穷”文字瓦当和不少带釉板瓦,也有少量北魏器物陶片,有一片北魏陶器上还有“四窟”戳印。另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些石窟佛像和供养人残片。据云冈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文物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将会作为云冈石窟博物馆内陈列品与游客见面。“该遗址的发现将为云冈增加一个新的人文景点,”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云冈石窟是个大宝藏,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研究。”目前,云冈石窟窟顶北魏寺庙遗址的考古工作已近尾声,为保护遗址,现场已进行回填,有关部门正在进行保护利用的相关论证。(责任编辑:曹凤娇)
“云冈山上山下都是宝!”近日,记者前往云冈石窟探访时,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庆捷感叹连连。2008年开始,由省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云冈石窟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云冈石窟窟顶防渗水工程区域进行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当年就发掘出东周时代的历史遗迹。2010年,考古队开始在防渗水工程一区进行考古挖掘,挖掘面积达3600平方米,发掘范围内,共发现现代层、明清层、辽金层和北魏文化层四个文化层,北魏层发现的就是这组较完整的寺庙遗迹。
“的确是重大收获,但绝非意外。”参与见证这一过程的张庆捷说,这一考古发现证实,云冈不仅仅下面有石窟和寺庙,窟顶也曾有寺庙,是北魏时期云冈寺庙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对云冈石窟窟顶考古工作其实已持续了几十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等人在窟顶进行探沟考察后,就推断石窟窟顶东部、西部均有北魏寺庙遗址。目前,随着防渗水工程进行,考古工程也在逐步推进,“将来对窟顶东部进行挖掘时,也许还会有重大收获。”记者采访时,站在云冈石窟西部36窟至40窟窟顶,北风掠过,荒草萋萋,眼前是一片莽莽苍苍的景象,脚下是壮美的云冈石窟,很难想象就在这里曾有一个北魏时期的寺庙遗址。
通过一张从高空俯瞰拍摄的照片,张庆捷详细介绍了这个沉睡千年的北魏寺庙遗址真容。这是一组较完整的以塔为中心的塔院式寺庙建筑遗迹,包括北廊房、东廊房、西廊房、南廊房,塔基和砖瓦窑遗迹,根据形制推断,很可能是云冈译经场所或高级僧侣生活区。“建筑均为前廊后室,且有柱础,这种建筑模式在当时是相当考究的,普通的僧侣不可能住在这样的房间。”张庆捷说。
此次考古的出土遗物,主要是北魏建筑材料,残瓦最多,其中板瓦约18万块,筒瓦约3万块,还有“传祚无穷”文字瓦当和不少带釉板瓦,也有少量北魏器物陶片,有一片北魏陶器上还有“四窟”戳印。另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些石窟佛像和供养人残片。据云冈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文物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将会作为云冈石窟博物馆内陈列品与游客见面。“该遗址的发现将为云冈增加一个新的人文景点,”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云冈石窟是个大宝藏,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研究。”目前,云冈石窟窟顶北魏寺庙遗址的考古工作已近尾声,为保护遗址,现场已进行回填,有关部门正在进行保护利用的相关论证。(责任编辑:曹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