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
日期:2010-11-15 访问量:6061 文章来源:Admin
国际博物馆协会昨日在上海发布《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该目录将受到走私盗卖威胁的中国文物分为13大类,分别是陶瓷器、雕塑、金属器、民俗文物、玉石器、书画、铭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建筑构件、漆器、钱币和服饰。这份《红色目录》将帮助世界各国的海关、警察机构和文化遗产专业人士甄别受到中国国内及国际法律保护的中国文物,防止中国文物遭到盗窃、盗掘和非法走私贩运。
防止走私贩运,13类文物成“保护重点”
此次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发布《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此前,该协会已经发布了非洲、拉丁美洲、伊拉克、阿富汗、秘鲁、柬埔寨、中美洲和墨西哥、海地等8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
《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是着眼于中国文物的长远保护,为国际间预防和遏制跨国文物走私提供的一种甄别工具。该目录将受到走私盗卖威胁的中国文物分为13大类,分别是陶瓷器、雕塑、金属器、民俗文物、玉石器、书画、铭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建筑构件、漆器、钱币和服饰,年代下限均为1949年前。据了解,国际博协发布的《红色目录》将提供给各国海关,帮助不熟悉中国文物的各国警察和工作人员,警惕并迅速发现跨境走私行为。
发布会上,国际博物馆协会与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发出呼吁,博物馆、收藏者、文物艺术品交易商以及相关机构和个人“在尚未彻底了解来源之前,不要购买上述类别的中国文物”。此外,目录中还特别强调:“由于中国文物丰富多样,本目录并未涵盖全部类别,因此涉及中国文物交易均应慎重对待”。
全球范围“预警”,有望切断销赃源头
近年来,全国各地文物犯罪事件频发,据国家文物局统计,仅2009年,全国文物犯罪案件就多达1768起,其中盗掘古墓葬案件848起。盗墓贼的疯狂劫掠,使得大量珍贵文物通过各种渠道被走私贩运出境,或流失海外,或回流后成为私人合法持有文物。专家表示,《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的发布,将在流通渠道这一关键环节上打击非法走私贩运文物的“利益链”,进而从源头上掐断盗墓贼的销赃途径。
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江苏管理处的一位文物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文物犯罪已发展到具有职业化特征的团伙犯罪,作案效率越来越高,“从盗窃、盗掘、运输到口岸、走私出境,直至文物出现在海外交易市场,常常只需要几天时间。”此外,走私渠道也越来越隐秘,有的将文物先走私出境,再经海关登记带回国内,披上合法外衣后再寻机倒卖或拍卖;有的通过拍卖公司将非法持有的文物伪造来源后拍卖,甚至再花高价买回来,由非法持有变成合法拥有,之后再进行倒卖获取暴利。
专家表示,防止文物遭到盗掘和非法走私贩运,必须从“盗”与“销”两个环节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建立覆盖面尽可能广的文物安全监察网络,及时预防和打击文物犯罪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文物市场和出入境机构的监管力度,严防盗掘文物流入市场或走私出境。该专家表示,《红色目录》中列出的13类文物,是艺术品市场上非法走私贩运的主要目标,有了这份“预警通知”,以上门类的文物将受到世界各国出入境管理机构的重点甄别,“这样一来,非法走私贩运文物出境的难度大大增加,一旦收购者不敢铤而走险,放弃对盗掘文物的窥视,无处销赃的盗墓贼自然也会知难而退。”
防止走私贩运,13类文物成“保护重点”
此次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发布《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此前,该协会已经发布了非洲、拉丁美洲、伊拉克、阿富汗、秘鲁、柬埔寨、中美洲和墨西哥、海地等8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
《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是着眼于中国文物的长远保护,为国际间预防和遏制跨国文物走私提供的一种甄别工具。该目录将受到走私盗卖威胁的中国文物分为13大类,分别是陶瓷器、雕塑、金属器、民俗文物、玉石器、书画、铭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建筑构件、漆器、钱币和服饰,年代下限均为1949年前。据了解,国际博协发布的《红色目录》将提供给各国海关,帮助不熟悉中国文物的各国警察和工作人员,警惕并迅速发现跨境走私行为。
发布会上,国际博物馆协会与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发出呼吁,博物馆、收藏者、文物艺术品交易商以及相关机构和个人“在尚未彻底了解来源之前,不要购买上述类别的中国文物”。此外,目录中还特别强调:“由于中国文物丰富多样,本目录并未涵盖全部类别,因此涉及中国文物交易均应慎重对待”。
全球范围“预警”,有望切断销赃源头
近年来,全国各地文物犯罪事件频发,据国家文物局统计,仅2009年,全国文物犯罪案件就多达1768起,其中盗掘古墓葬案件848起。盗墓贼的疯狂劫掠,使得大量珍贵文物通过各种渠道被走私贩运出境,或流失海外,或回流后成为私人合法持有文物。专家表示,《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的发布,将在流通渠道这一关键环节上打击非法走私贩运文物的“利益链”,进而从源头上掐断盗墓贼的销赃途径。
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江苏管理处的一位文物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文物犯罪已发展到具有职业化特征的团伙犯罪,作案效率越来越高,“从盗窃、盗掘、运输到口岸、走私出境,直至文物出现在海外交易市场,常常只需要几天时间。”此外,走私渠道也越来越隐秘,有的将文物先走私出境,再经海关登记带回国内,披上合法外衣后再寻机倒卖或拍卖;有的通过拍卖公司将非法持有的文物伪造来源后拍卖,甚至再花高价买回来,由非法持有变成合法拥有,之后再进行倒卖获取暴利。
专家表示,防止文物遭到盗掘和非法走私贩运,必须从“盗”与“销”两个环节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建立覆盖面尽可能广的文物安全监察网络,及时预防和打击文物犯罪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文物市场和出入境机构的监管力度,严防盗掘文物流入市场或走私出境。该专家表示,《红色目录》中列出的13类文物,是艺术品市场上非法走私贩运的主要目标,有了这份“预警通知”,以上门类的文物将受到世界各国出入境管理机构的重点甄别,“这样一来,非法走私贩运文物出境的难度大大增加,一旦收购者不敢铤而走险,放弃对盗掘文物的窥视,无处销赃的盗墓贼自然也会知难而退。”